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要闻

家庭教育—“培根”的教育

发表时间:2016-08-29 ; 发表人:潘莉莉 点击:收藏本文

—记华南师大附小2016级一年级新生家长家庭教育讲座


2016年8月28日(星期日)上午8:30,华南师大附小邀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高慎英教授为2016级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展了第二场家庭教育讲座—“培根”的教育。高教授阐释: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只有把根部培育好了,才能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2016082903.jpg


高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家庭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这次讲座从家长的三个思考与困惑展开:1.理想的家长角色;2.良好的家教方式;3.家长心态的自我调适。讲座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专业角度诠释了家庭教育的艺术。


一、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获得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高教授提出,不要让孩子承诺下次能考几名,考几分,因为若当孩子在努力过后总是失败,孩子的意志就会被碾碎;对孩子的“失败”,教育者一味责骂施压,用单维度(如学习成绩)对孩子做出整体评价,那么孩子更容易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即获得了“习得性无助”。高教授建议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对孩子一定要以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为主。


二、“厌学”是教出来的

高教授认为“家庭物质条件越优越,教育难度越大”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困境之一。孩子过于容易得到想要的物质,以至于对物质的需求并不强烈。她举了一个购买图书的例子,现代家长在孩子没有提出要求之前已经购买了孩子所必需的书籍,让孩子对书籍缺乏珍惜感。这样也造成了孩子成长中的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她又引用了心理学界中经典的“将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故事及“老鼠走迷津”的心理学实验,生动阐释了学生“厌学”问题的形成。


三、《西游记》就是一部反映孩子成长历程的故事

高教授用经典文学巨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每位孩子的原形,与家长一起分享了孩子成长的自主力量与成人的管理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她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委屈、伤心与难过,这时母亲就要在旁,陪伴孩子度过孤独期,就如观世音菩萨总是在孙悟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一样,母亲是一个“守望孩子成长”的角色;而在《西游记》中,在取得真经前如来佛祖只出现了两次,他的角色就像父亲,在孩子最困难、闯大祸的时候能出来发挥他的“权威”角色,“不轻易出场,出来就要搞定!”。而其余时候,父母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充分发挥他们成长的力量。


在长达3小时的讲座中,高教授用她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功底,深深地吸引着新生家长们。通过两场家长讲座,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的理念与观点,如:“人生是场马拉松,不需要抢跑”、“父母只能陪伴孩子成长,决不能替代孩子成长”、“阅读能使孩子更快乐成长”、“运动的孩子身心健康、个性完善”、“孩子的教育需要家校合作,而家庭的教育更关键”等等。


在顺利结束两天的家庭教育讲座后,在简短的互动环节中有位家长深情说道:“感谢华南师大附小为家长准备这两场精彩讲座,我感受到学校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感受到名校的教育理念真的不是浪得虚名!很荣幸我的小孩能到这里来上学。讲座之后我才感觉到,有孩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我会陪伴他成长,同时我要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


2016级一年级新生家长的第二场家庭讲座也在一片掌声中完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