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要闻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之"红色基因代代传"征文活动(1)

发表时间:2019-07-09 ; 发表人: 点击:收藏本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中国的脊梁,一代代爱国英雄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中华民族强大的红色基因,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出新的原点。传承红色基因,就是把英雄精神融入血脉,保家卫国;就是把英雄精神永存于心,抵抗侵略;就是把英雄精神贴近土地,造福大众;就是把英雄崇高的信念化为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粤”宝宝寻“习”记

一(2)班   朱正

指导老师:杨晓红

“希望少年儿童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习近平

image.png

我是一个“粤”宝宝,但是我和习爷爷一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地上,妈妈几乎每年都会带我回到那个曾经养育了无数中国革命志士的黄土地——延安,在那里,我倾听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故事,感受到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

去年寒假,我有幸又去到习爷爷曾经当过知青、插过队的梁家河,开始了我的寻“习”之路。

1.读习爷爷读过的书

习爷爷说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到我的生活方式!” 1969年,16岁的习爷爷在延安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曾任梁家河村支书的石春阳老人回忆:当年搬运物品,有人扛箱子时,特意挑选了习近平爷爷的一个较小的箱子,以为扛着会轻松一些,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别人扛的大箱子远远没有自己扛的沉。他后来才知道,习爷爷的箱里面装了一箱子的书。

习爷爷酷爱读书,休息时就在田间地头看字典,他曾经为了借《浮士德》这本书,不辞辛苦走了30里路地,后来又走了30里路地还回这本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也向习爷爷学习,现在每天也读30分钟以上的课外书。我最喜欢的就是《神奇校车》、《西游记》、《三毛流浪记》、《漫话博物馆》等这些书。今后,我也会多去读习爷爷曾经读过的书,向习爷爷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

2.走习爷爷走过的路

到了梁家河的村口后,我们坐了二十分钟电瓶车才进到村子里面,想想当年,习爷爷要去一趟县中心得要多久,更何况去到延安市区可能得大半天的时间才行。习爷爷担任大队书记时的梁家河一穷二白,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山顶洞”,这里的农民背朝黄土,面朝天,靠天吃饭,生活非常困苦。当年在习爷爷的带领下,梁家河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建淤地坝、修沼气池,着实出现了一番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去过习爷爷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过习爷爷曾经走过的路,我也要向习爷爷学习!做一名像习爷爷讲过的“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好少年”。

image.png

献给英雄王二小

二(2)班   张予蘅

指导老师:周婷

有一首歌,它的名字叫《王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传唱了几十年,爷爷奶奶会唱,爸爸妈妈也会唱,今天我也会唱:“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这首歌其实给我们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关于聪明、机智、善良、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日本鬼子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当他们走到一条山沟的时候,迷了路,正好遇到了放牛娃王二小。敌人让王二小带路,但是王二小知道,“山里掩护着我们的后方机关,还有几千老乡”。“王二小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想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那时的王二小只有13岁!可是在面对凶残的敌人的时候,他非常冷静,没有任何的胆怯!在自己的安危和乡亲们的安危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己。“干部和乡亲们得到了安全,他却永远睡在了冰冷的山间!”

我想,在敌人的刺刀下,在被摔在大石头上的时候,他一定是很痛的!可是“他的脸上却含着微笑”。因为他想到那些得到了安全的那么多的乡亲们,想到身后的这些敌人马上就会被我们的战士们消灭掉!他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多么伟大!

每次听到这首歌,想到这个动人的故事,我的眼里都含着泪珠,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我真想能够包扎他的伤口,减轻他的痛苦!我多么希望他也能像我一样安全地生活在和平友爱的年代,和我们一样每天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畅游!我多么希望能带他一起去书香弥漫的少儿图书馆,坐在舒适的读书椅上读我们喜欢的书!我多么希望能带他一起去看七彩丹霞、三峡红叶;一起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纵马奔驰;一起到大海边堆沙堡,让浪花拍打我们的小脚丫……如果能够坐着飞机穿越云海、乘着游船感受浪涛推拥,勇敢的二小会不会像我一样大声尖叫?我想把我的幸福,一点一滴都和二小一起分享!

可是,二小永远留在了那个被他的鲜血染红了的山间,永远留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正是因为他,和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英雄们,英勇战斗,甚至付出了生命,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的、强大的新中国。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更强大!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曾经有那么多的人付出过,现在我们的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们也在努力着,我们不会忘记!未来,请放心地交给我们吧!

警界“定海神针”崔道植爷爷的故事

二(5)班  谢沛圻

指导老师:解小羽

前些天,与妈妈一起登陆“人民网”学习了我国警界“定海神针”——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爷爷的传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崔爷爷已经85岁高龄,可仍然一边照顾老伴,一边以养老院房间作为办公室,坚持工作。

崔爷爷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妈妈,是党和国家将他抚养长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生命、我的所有知识都是党给的,我一辈子就是抱着对党感恩报恩的思想”。崔爷爷近70年的从警生涯,检查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了7000件,无一出错。这简直太厉害了!比我从书里看到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还要牛!他就像孙悟空一样,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任何妖魔鬼怪在他面前都无从遁形。“明察秋毫、心细如发、独具慧眼、英明神武”等我所知道的形容词,都不能准确表达出我对崔爷爷的崇拜之情。在没有人工智能帮助的年代,崔爷爷办案靠的就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下笨功夫”的诀窍,日积月累,逐渐成为该行业的国宝级专家。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应该学习崔爷爷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探索求新精神,努力学习,做一名懂得感恩,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碗无盐汤的故事

二(5)班  龚琳娜

指导老师:解小羽

“这汤怎么这么淡啊?像白开水一样。”6月13日一早,在江西宁都宾馆吃早饭的记者们,都感到奇怪。有的喝了两口汤,就放下了勺子。

一个小时后,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何川,为大家解开了这份疑惑:“宁都不产盐,食盐全靠外运。革命战争年代,反动派封锁苏区,食盐极度紧张。当地百姓为了支援红军作战,把仅有的盐都节省出来送给红军,家家户户都喝起了无盐汤。”后来,革命胜利了,宁都人民却将喝无盐汤的习惯保存了下来,做汤都不放盐。

1950年,曾参加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宁都籍战士刘仁生退伍回乡时,特地带了一大包盐。“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盐很紧缺,咱们多带些回去分给乡亲们。”他对爱人说。

刘仁生不知道的是,革命胜利后,宁都早已不缺盐。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宁都人民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富裕而忘记战争岁月的艰苦,大家依然保留着喝无盐汤的传统,并代代相传下来。

1974年,18岁的刘黎洋高兴地骑上崭新的自行车,准备前往离家10公里远的下放地点。父亲刘仁生把他叫住,要求他停下车,背着包,步行走到下放地点去。“父亲说我是贪图享受,忘了本,说他们长征的时候一天要步行一百里地……那时的我很不能理解,后来才明白了他的一片苦心。”回首往事,年过花甲的刘黎洋早已领悟父亲对革命初心的忠贞不渝。

这份不渝的深情,流淌在宁都人民的血脉里。革命战争年代,32万宁都人民中参加红军的有56304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725人,占赣南籍烈士的六分之一。

这份不渝的深情,贯穿在宁都人民的付出里。据统计,在第一、二次反“围剿”期间,宁都人民向红军供应粮食达300万公斤。战争后期,宁都人民又向红军借出粮食600多万公斤,成为苏区内物资供应的主要县。

宁都人民是质朴而执著的。在战争的烽火里,他们因为信仰革命的真理,而将自己的儿女亲手送上战场。当硝烟散去后,他们以改变自己生活习惯的方式,来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理想的时光。

6月13日的晚饭,喝的依然是无盐汤。记者们盛了一碗又一碗。一碗无盐汤,铭刻的是人民对初心的敬仰,对本色的不忘。


指导教师:杨晓红  周婷 解小羽

编辑:罗力强

审核:李向炜